自2019年12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肆虐我国两月有余,在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我国经济也为此蒙上了一层阴影,首当其冲者就是2019年已然面临发展困境的广大中小企业。
就此,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近日发文表示:普及工业互联网应用,是助力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竞争力、尽快走出疫情困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3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90%以上,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其中主力,更是撑起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半边天”。
然而,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出口增幅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困境。
2019年四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仅为92.7,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已经连续8年低于景气临界值100,其中工业分行业指数为92.5,低于总体指数,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处于承压状态,而此次疫情更让制造业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徐晓兰指出,受疫情影响,大量制造业中小企业陷入产品订单下降、无法开展生产、销售渠道受阻的困境,在无法创收的情况下,还需承担人员薪酬、厂房租金、借贷利息等多种支出,面临生存危机。超过85%的中小企业现金无法维持3个月以上。
同时,随着制造业中小企业停产、出口断供,世界各国开始寻找“中国制造”替代品,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也面临挑战。
徐晓兰认为,这一情况反映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其一,低技术门槛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较为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利润;
其二,粗放的供应链管理方式降低了供应链掌控力,导致企业难以应对突发的市场变化;
其三,盈利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有限、流动比率偏低、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了企业融资难度,企业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
其四,高端融合型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难以有效提升竞争力。
针对这四大方面,徐晓兰指出了工业互联网所能发挥的作用:
工业互联网通过实现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撑服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塑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普及工业互联网应用,是助力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竞争力、尽快走出疫情困境的重要手段。
针对生产模式,工业互联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模式升级,提高盈利能力。
一方面,通过精准数据分析优化企业生产制造流程和生产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研发、设计、材料、人力等成本。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通设计端、生产端、需求端,企业得以利用信息技术准确预测市场机会、开展产品研发,打造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高附加值创新产品。
针对供应链掌控力,工业互联网促进了供应链内信息数据的流通,增加了企业间连接的广度,强化了制造业中小企业供应链掌控力。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使供应链上相关企业数据互通,企业能够根据上下游供需变化精准开展采购、组织生产,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使传统的供应链编织成一张“供应网”,中小企业可以获取更多原材料来源和销售对象,降低供应链断裂风险。
针对融资能力,工业互联网汇集产业链上下游海量数据,降低制造业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拓展融资途径。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协助金融机构精准评估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降低借贷风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意愿。树根互联搭建产业链金融平台,基于企业数据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数据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企业资产,以生产经营数据为抵押向金融机构借贷成为新的融资模式。
针对人才资源,工业互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将人才智力资源提取形成工业APP等软件,实现智力资源共享。普通员工经过简单培训也能够借助工业互联网完成高技术工作,降低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直接依赖和人力成本。2019年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模型数突破1110个、工业APP超过2100个,部分平台已形成过万人的开发者社区输出智力资源。
在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妥善处理各方关系,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意愿,深化中小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政策扶持降低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前期投入。二是指导中小企业合理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谨慎选择建设内容,确保既满足企业较长时间业务需求,又能避免过度建设,最大化中小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三是保障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数据权益,加强数据权益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受侵犯。
自2019年12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肆虐我国两月有余,在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我国经济也为此蒙上了一层阴影,首当其冲者就是2019年已然面临发展困境的广大中小企业。
就此,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近日发文表示:普及工业互联网应用,是助力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竞争力、尽快走出疫情困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3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90%以上,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其中主力,更是撑起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半边天”。
然而,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出口增幅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困境。
2019年四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仅为92.7,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已经连续8年低于景气临界值100,其中工业分行业指数为92.5,低于总体指数,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处于承压状态,而此次疫情更让制造业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徐晓兰指出,受疫情影响,大量制造业中小企业陷入产品订单下降、无法开展生产、销售渠道受阻的困境,在无法创收的情况下,还需承担人员薪酬、厂房租金、借贷利息等多种支出,面临生存危机。超过85%的中小企业现金无法维持3个月以上。
同时,随着制造业中小企业停产、出口断供,世界各国开始寻找“中国制造”替代品,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也面临挑战。
徐晓兰认为,这一情况反映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其一,低技术门槛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较为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利润;
其二,粗放的供应链管理方式降低了供应链掌控力,导致企业难以应对突发的市场变化;
其三,盈利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有限、流动比率偏低、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了企业融资难度,企业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
其四,高端融合型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难以有效提升竞争力。
针对这四大方面,徐晓兰指出了工业互联网所能发挥的作用:
工业互联网通过实现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支撑服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塑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普及工业互联网应用,是助力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竞争力、尽快走出疫情困境的重要手段。
针对生产模式,工业互联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模式升级,提高盈利能力。
一方面,通过精准数据分析优化企业生产制造流程和生产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研发、设计、材料、人力等成本。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通设计端、生产端、需求端,企业得以利用信息技术准确预测市场机会、开展产品研发,打造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高附加值创新产品。
针对供应链掌控力,工业互联网促进了供应链内信息数据的流通,增加了企业间连接的广度,强化了制造业中小企业供应链掌控力。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使供应链上相关企业数据互通,企业能够根据上下游供需变化精准开展采购、组织生产,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使传统的供应链编织成一张“供应网”,中小企业可以获取更多原材料来源和销售对象,降低供应链断裂风险。
针对融资能力,工业互联网汇集产业链上下游海量数据,降低制造业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拓展融资途径。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协助金融机构精准评估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降低借贷风险,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意愿。树根互联搭建产业链金融平台,基于企业数据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数据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企业资产,以生产经营数据为抵押向金融机构借贷成为新的融资模式。
针对人才资源,工业互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将人才智力资源提取形成工业APP等软件,实现智力资源共享。普通员工经过简单培训也能够借助工业互联网完成高技术工作,降低了制造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直接依赖和人力成本。2019年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模型数突破1110个、工业APP超过2100个,部分平台已形成过万人的开发者社区输出智力资源。
在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妥善处理各方关系,重点加强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意愿,深化中小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政策扶持降低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前期投入。二是指导中小企业合理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谨慎选择建设内容,确保既满足企业较长时间业务需求,又能避免过度建设,最大化中小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三是保障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数据权益,加强数据权益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受侵犯。